新媒体矩阵
今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根脉

桫 椤

■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无可计数、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思想支撑。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以两种形式存在。第一种是隐性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作者笔下所建构起的文学世界及其运行规律,体现在小说的世界观、人物的言行和伦理道德、作品的价值追求等多个方面,是不被作者和人物角色意识到的潜移默化和习焉不察。第二种是显性的,即特意把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用网络文学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多次迭代升级,网络文学目前已成为大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奇观。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网络文学的连载形式、文体样式、读写人数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态都有典范意义,凭借巨大的媒介优势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原创力。如今,中国网络文学读者已有5亿人,作者超过2000万,当之无愧地成为网络文学最发达和最活跃的地区。

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网络文学的确是依托互联网才得以存在的。但回顾其发展史,这个观点却无法解释一个问题:网络文学为何没有活跃在互联网最发达、使用率最高的欧美地区,却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日益繁荣?很显然,网络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根本性的条件,技术之上的文化才是决定性因素。

中华文化是人类最为久远的文化之一,更是历经数千年被完整保存并连续传承、至今仍然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幅员辽阔的疆域、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创造了世界上最广大和最多元的生活空间;同时,人口庞大的人类族群中千差万别的个体生活情状与国家政治经济中广泛的同一性相交织,这些都使得中华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厚重性和创造力。每个中国人从幼年听到的第一句话、第一首儿歌开始,就在这个传统中生长,每个说汉语的人骨头上都烙上了传统文化的深深印记。正因为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才使得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才变得如此迫切和激烈,从而爆发出了足以撼山动岳的文化力量。

人类创造文化,人被文化所塑造,强大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出生和成长的个体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情感和心理结构。这个结构影响到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已经得到具象化的赋形。例如对故事的喜好、对叙事的偏好、对情感表达的热情、对想象力的张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等等。它们汇合成的精神生产力,只有到了互联网时代才有机会被激活,也只有网络空间这种没有物理边际的媒介才足以承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表达,生动展现了文化学家麦克卢汉所言的“媒介即信息”的图景:媒介变化重要的不是传播工具的改变,而是这种传播工具的性质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它所提供的可能性。

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无可计数、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思想支撑。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以两种形式存在。第一种是隐性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作者笔下所建构起的文学世界及其运行规律,体现在小说的世界观、人物的言行和伦理道德、作品的价值追求等多个方面,是不被作者和人物角色意识到的潜移默化和习焉不察。例如《凡人修仙传》《万古仙穹》等仙侠小说中的练气、炼丹、成圣等情节逻辑得自于本土的传统道教,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审美化改造;而支撑《雪中悍刀行》《琅琊榜》这些武侠小说的文化根据,是中国武术这张在国际上辨识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后宫·甄嬛传》《盛唐风华》《燕云台》等历史小说则直接从中国历史典籍中选材。此外,还有大量同人小说从传统小说中抽出人物和情节,用新故事来结构新作品,例如《我在红楼修文物》是《红楼梦》的同人作品,《汴京上元局》则从《水浒传》中引出故事,《守墙人》更是杂糅了《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乃至电视剧《武林外传》的人物和情节。而在众多类型的作品中,都隐含着作者无意识地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以及俗世伦理的尊崇,例如在大量的言情小说中,尽管男女主角的爱情充满时代感,但仍然蕴涵着含蓄、内敛和对纯爱的向往这些中华传统爱情观。

第二种是显性的,即特意把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用网络文学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领域,诞生了一大批佳作。例如《廊桥梦密码》用新民间故事的形式讲述廊桥这一中华建筑瑰宝的历史和建造技艺,《画春光》以复兴古越瓷烧制技术为主线,《相声大师》则以传统曲艺为表现内容。当然,网络文学不是“复古”的创作,传统文化在其中是被赋予了新意义、新内涵的。而在这些表现传统的作品之外,更多的作品直面时代大潮中的社会发展变化,通过描写新生活来创造新精神、建构新文化,例如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山里的青春》《扎西德勒》,反映中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大国重工》《重卡雄风》《北斗星辰》等作品,以及描写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与沙共舞》《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等。

在文体形式上,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的审美形式为网络文学奠定了基础。网络小说以讲故事为主要目标,大量使用了中国人喜欢的传奇小说写作模式,例如突出主角、制造悬念等;同时,分章节连载实际上暗合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样式,作者借鉴读者意见与古代说书人根据听众反应修改作品异曲同工。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文化圈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契合了读者情感的审美表达方式。过去我们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网络文学中,我们要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是中华文化与科技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创造了一个瑰丽多姿的文学世界——如今网络文学向海外拓展,已经吸引了大批非华语文化圈的读者和作者,成为国际上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渠道。网络文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筑牢文化身份,必将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