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把每一天都过成“环境日”

贾梦宇

装置艺术作品《无塑》在北京展出,呼吁全球为抗击塑料污染制定解决方案;舒展灵动的“生态武术”在杭州上演,融合生物多样性的美好和传统文化的魅力;20余家主流媒体近距离体验宁夏首座花园式再生水厂,见证城市污水变成再生水的奇妙之旅……近日,各地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2023年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综合近日多家媒体报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各地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传达出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理念,也提醒公众更加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过成“环境日”。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神州大地“气质”趋好、“颜值”变靓。2022年,河北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比2021年下降3.8%,全省PM2.5年平均浓度比2021年下降5.2%,蓝天保卫战实现新突破;白洋淀淀区水质巩固保持Ⅲ类,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白洋淀安了家;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迈出新步伐,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一幅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秀美画卷,让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描绘绿色的生态环境画卷,人人都是画中人,也都应该是执笔者。世界环境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应该是一场“头脑风暴”。一方面,全社会都应进一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也都应在行动上积极践行,从少开一次车到少开一会儿空调,从做好垃圾分类到使用节能产品,从一点一滴做起直至形成一种环保节约的思维方式,让绿色在大地上铺陈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延展。

激励大家把每一天都过成“环境日”,离不开更多有效的引导。近年来,不少地方推出个人碳账户,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绿色骑行、驾驶新能源汽车、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折算成“减排量”,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说明,通过机制上的创新探索,为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便利,能够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每一个人的生态贡献都不可或缺,每一天、每时每刻的生态保护都不容忽视。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澄澈,让河湖鱼翔浅底,这是所有人的热切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靓丽动人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