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依靠劳动创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郭磊在调试设备。

武彦荣在指导年轻科研人员为西甜瓜授粉。

容西安置房项目团队工作人员到工程一线巡查。

张宣科技技术人员正在检查氢冶金设备运行情况。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省又一批劳动者和集体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和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他们奋斗在工厂、工地、田间地头……他们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积极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劳动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省总工会特选出其中几位杰出代表和集体,以他们奋斗追梦的事迹,激励全省广大职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与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郭磊

技校生成长为首席技能专家

郭磊,1977年出生,1997年参加工作。在26年的工作中,他主持、参与实施了技术攻关课题40多项,其中获奖创新成果17项,创建了9项操作法在公司广泛推广和应用,获得授权专利7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技术论文4篇。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中国中车高铁工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4月25日下午,在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车间里,郭磊和同事们正忙着对电气设备进行维修。“先查明原因,看看是什么问题?”郭磊一边跟同事周密检查,一边叮嘱道:“各部件要检查到位,坚决不能让机器‘带病’运行。”

在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郭磊是工友交口称赞的技术大咖。1997年,进入公司时,郭磊只是一名技校生,但他没有气馁,深知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上了各种培训班,并在石家庄铁道大学自学了电气自动化本科。“对一个制造类企业来说,设备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的灵魂,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突破点,那个时候的我,白天工作,晚上默默钻研,慢慢养成了眼勤、手勤、嘴勤的习惯。随着工作的不断熟练,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设备维修工作在我眼中变得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挑战性,尤其是当设备出现各种‘疑难杂症’的时候,我可以不休不眠,苦熬三天三夜,查资料,找‘药方’,只为换来耳畔那熟悉而美妙的机器轰鸣声。”郭磊说。

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郭磊逐渐成长为高级技师,也逐步开始从“创新、增效”的角度思考,对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改造。

通过对数控车轮车床连续五年的设备故障维修数据分析,郭磊带领大家进行了液压控制系统的改造,基本杜绝了此类故障的重复发生,年可节约资金25万余元,同时该项方案也被生产厂家整合到了设备设计标准中;针对铁路货车转向架落成作业时壁行吊下降速度过快易造成轴承磕碰这一技术难题,郭磊带领大家进行了壁行吊单程限速优化改造,提高了转向架落成质量,有效保障了铁路货车行车安全,改造方案在全行业进行推广……郭磊在自己的岗位上,勤于探索,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驯服”进口设备方面,郭磊也有自己的“手段”。中车齐车集团石家庄公司曾购置了一台西班牙数控车轴磨床,这种磨床有两个刀位,但在加工过程中1号磨头始终在空转。“这种磨头电机空转一小时就要耗费37度电,这台磨床每天有两个班次的职工使用,这就意味着每天要空转16个小时。”然而当时西班牙疫情形势严峻,厂商没办法派技术人员过来。郭磊大胆提议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过深思熟虑,郭磊把1号磨头从系统中屏蔽掉,让主机以为自己只有一个磨头。经过几次尝试,郭磊的设想实现了,他成功“骗”过了主机。如今,改造后的车轴磨床每年光电费就能节省14万元。

如今,已成为首席技能专家的郭磊拥有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我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带徒、传帮带’才是岗位能力得以衔接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工人技术不断进步、大国工匠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途径。”郭磊说,“大国制造”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技术、新材料也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维修电工技能要求高、培养周期长的特点,他将自己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的维修经验和优秀操作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同时给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累计培养出高级技师3人,技师7人,高级工8人,真正实现了“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

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瓜类研究室主任武彦荣

让“根”深植田间

在燕赵大地,南至邯郸曲周县,北到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到沧州海兴县……一位年过半百、娇弱的女性,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和种植户交流管理技术,指导基层科研人员育苗栽秧……

她叫武彦荣,是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瓜类研究室主任。今年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五一”劳动节前,武彦荣刚从邢台市南和区回到石家庄。她和笔者讲起科研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成就感跃然脸上:“2022年,我们在南和区郄村建了一个8亩地的核心区,示范户选择了三多合作社负责人胡振中。”针对当地多年番茄连作、大水漫灌、平畦栽培、棚室老旧等瓶颈问题,通过现场指导,对旧棚改造、高温闷棚、高垄栽培、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施、熊蜂授粉、病虫害绿色防控、瓜菜尾秧无害化处理8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示范,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其机械化率提高15%,化肥农药减施23%,节水35%,平均每亩节省用工7—10人。

如今,该村3500亩春大棚番茄亩收入1.3万元,人均增收800元,番茄项目实施地郄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年产值过亿元。

从业近29年来,武彦荣一直醉心于新品种的研发,为了让农民脱贫,她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引导,长期奋斗在瓜类科研和生产一线;对接国家产业扶贫,她更是意志弥坚,不舍昼夜,紧盯科研和市场前沿高端。

让武彦荣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培养邯郸曲周县育苗和蔬菜种植基地之初,她用对待小学生般的态度劝导大家认识科学、相信科技的艰难历程。“有时是我求着他们用科技手段干预蔬菜的管理。”

有一年,武彦荣把在衡水阜城县西甜瓜种植基地试验成功的熊蜂授粉技术引进到曲周县,然而当地职业种植户根本不接受,他们的理由是:“用人工逐棵秧苗授粉,效果还不理想,蜜蜂还能比人强到哪去?”

为了让老百姓接受这项新技术,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述阜城县种植户的成功经验,一边找思想开化的产业带头人在她指导下做试验。

试验成功,是最好的说服理由。尝到甜头的一些种植户开始对武彦荣推广的科学种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不是花架子,真管用……”从此,经作所武彦荣便成了他们遇到种植难题时的主心骨。

“科研工作者搞科研的目的,就是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的根在田间,梦在乡村……”

2018年4月,燕山脚下的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东山神庙村,被列为省人社厅的一个扶贫点。

应扶贫干部的邀约,省农科院组团实地考察对接,很快组建了“丰宁哈密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小组,武彦荣受所里指派,具体负责该项目实施,她决定给自己研发的“金娃娃”在这里找“婆家”。

当武彦荣决定大干一场时,困难接踵而至。当地没有资金建示范大棚,消息反馈到省农科院经作所,所长王玉海当即决定:由所里援建一个;村子地处偏僻,农资买不到,所里又全部提供……

“单位支持,省人社厅看重,若干不好,没法交‘卷’呀!”

武彦荣一行几人带上哈密瓜秧苗,于当年4月下旬的一天清晨6时启程,下午4时多赶到预定地点。

顾不上路途的颠簸劳累,武彦荣团队直奔田间,指导农民整地、起垄、做畦、栽苗。

为了让秧苗栽种更加规范,她用两根窄木板、钉子,自制了一个间距为45厘米的桎子,让农民对齐桎子上的钉子,放苗:一垄垄栽种美观的茄苗、瓜苗,节水省时效果好的自制滴灌设备、半自动放风、两侧可进入拖拉机的大棚设计……这让那些种了多年地的老乡们叹为观止。

到了收获季节,西甜瓜平均单瓜重2.5公斤,亩产量3500公斤,含糖量17%,优质瓜率达90%以上,亩收入3.5万元。

随之,武彦荣团队为其注册了商标“神丰蜜瓜”,走精品、高端市场。很快,“神丰蜜瓜”得到了乌鲁木齐一位品牌客商的高度认可,并达成长期供销合作意向。

为了给哈密瓜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武彦荣还协助驻村工作队参加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对接京津高端客户、考察高碑店蔬菜批发市场。该产业扶贫项目在我省相关评比中名列第二,后被推介参与国家扶贫项目评比。

河北省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容西安置房项目团队

化身“多边形战士”建设高质量安置房

为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安置房,他每天雷打不动,要到现场看一看,甚至晚上11点散了会,还要一头扎进工地,他仿佛“长”在了施工现场,总觉得少盯一处都睡不踏实;他用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为回迁群众打造精致细腻、整洁有序、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有力有序有效保障回迁群众开心收房、安心入住、舒心生活……这是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工程总监杨宇忘我工作的缩影,也是他和容西安置房项目团队为打造幸福容西社区不怕苦、不怕难,履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容西安置房项目是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公司首个未启用项管单位、自主开发建设的安置房项目,计划投资460亿元,占地300多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900万平方米,安置人口6万余人。由40余人组成的管理团队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高标准高质量交付的建设压力,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人人化身“多边形战士”,将每一面都做到了极致。

为了加快项目建设显雏形、出形象,项目团队在现场资源受限的情况下,细化责任分工、卡定时间节点,24小时现场办公,实现两处街角游园2天内完成土方施工,5天显出形象;与雄安新区各部门高效对接,仅用10天时间就办理完成首批次400余栋楼、2万余套安置房的竣备手续;与各参建单位签署“军令状”,压紧压实任务,聚焦地下停车、未交付区域围挡搭建、片区建设尾活进行销项攻坚,11天就实现了由工地管理到城市管理的转变,为回迁群众按期交付了温馨家园。

“坚持民呼必应、民需必行、民事必办,用心用情用力纾民困、解民忧。”容西安置房事业部负责人霍智勇说,“我们的团队要用实干担当担负起企业责任。”

容西团队冲锋一线,始终保持“战斗”状态。大家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停歇,数名员工放弃节假日休息。为打磨施工细节,杨宇经常利用午休时间骑着单车巡检工地。到了雨季,他带领党员先锋队在防汛一线兵分几路,十个标段挨个查看,每一条沟渠、每一个设施,防范点位少看一处都怕留下隐患。他说,下雨天睡在工地上才能更踏实。

为了达成目标,项目团队主动而为,与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生态公司协同实施联合招标,由一家总包单位负责安置房红线内、红线外支路施工,防止出现工作面移交难、交叉施工协调难等问题;优化管廊与安置房共槽段施工工艺,减少了二次土方开挖量、土方回填量及支护量,充分体现降本增效的理念;强化成本意识,通过对设计图纸进一步优化,累计节省成本8000余万元;坚持“组织谋划、协调推进、督查落实”工作体系,严格制定月度施工计划,推行“夜班车”机制,每日赴一线检查施工质量及进度。

为创建“雄安质量”,针对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典型常见管理难题,及时建立健全覆盖项目各条线、多角度的履约管理制度共20项。各条线履约管理手段在逐步摸索、不断修改过程中,更具有效性、适用性、可操性,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标准化动作,助力项目规范管理、高效建设。划定各项工作的红线和底线,实行全员量化考核,增强团队战斗力,践行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线工作法”以及“严管厚爱”的管理理念。

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容西安置房项目团队员工以初心指路、以担当筑梦,把奋斗的身影镌刻在雄安画卷上,用实干担当助力实现幸福容西的美好愿景!

“氢”装上阵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

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奖单位、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

走进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虽是早上7点20分,氢冶金示范工程现场已是一派忙碌景象。为尽快实现达产达效目标,各岗位职工攻关不停歇,以实际行动交好全球首例120万吨富氢气体(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的满意答卷。

据介绍,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以河钢宣钢传统钢铁产能退出为契机,在张宣科技建设全球首例120万吨“富氢气体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努力为钢铁行业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作为氢冶金示范工程项目实施的主体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名职工都立志让行业摆脱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深度依赖,用硬核创新推动氢冶金项目达产提效。”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总经理路鹏告诉笔者。2022年12月16日,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实现全线贯通,迈出了我国钢铁工业由“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的示范性、关键性步伐。“与传统的高炉长流程生产工艺相比,一期工程投产后,CO2、SO2、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减少70%、30%、70%、80%以上。”路鹏介绍。

在距离地面70多米的竖炉平台上,透过平台孔望去,氢冶金作业区作业长吕志敏正和同事进行工艺气体阶梯式升温攻关,他们边讨论、边测量,确保工艺气体达到入炉前的最佳温度,保证氢基竖炉安全运行。

吕志敏介绍,原有的生产过程中,气基竖炉还原性气体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可以循环使用,但由于作业环境压力大,水中废气含量较高,处理废水又会造成新的浪费。经过实地测量和几轮讨论,技术人员成功改进竖炉脱气装置,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作业时水循环效果显著提升,回水口废气气体含量达到了安全标准,不仅实现了生产用水的安全循环利用,且年节约费用20余万元。

这样的创新经常发生在氢冶金项目生产现场,技术人员们整日“泡”在一线开启专项攻关,破解技术升级的“密码”,集中攻克了一批重大技术瓶颈。“现场的每一项作业流程,都凝聚了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吕志敏说。

据介绍,该公司积极探索实践“富氢气体直接还原”的核心技术和行业领先的煤气微晶吸附深度净化技术,创新研发国际领先的“CO2捕集精制”技术,突破了全流程氢冶金技术瓶颈,形成多项自有技术和核心成果。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氢冶金领域相关专利35项,启动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在下一步的二期工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张家口地区丰富的风、光、绿电等优势,打造‘绿氢’氢冶金项目,使钢铁生产彻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绝对依赖,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实现全流程‘零碳’绿色制造。”路鹏表示。

(河北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