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

田水声

□路来森

田水声,非常奇特,就是水在田地里流淌的声音。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江南的稻田。浅水漫漫,田水清清,清清的田水中,水稻摇曳。稻花上,粉蝶逸飞。稻丛中,一群群稻花鱼,浮游、嬉戏……

清人李慈铭,有一段写田水声的文字:“予尝谓天地间田水声乃声之至清也。泉声太幽,溪声太急,松涛声太散,蕉雨声太脆,檐溜声太滞,茶铛声太嫩,钟磬声太迥,秋虫声太寒,落花声太萧飒,雪竹声太碎细,惟田水声最得中和之音。”

在这段文字当中,李慈铭抓住一个“清”字。所谓“清”,主要是指“音之清”——清越、清亮、清畅,怎么理解都好,关键是,要扣住“最得中和之音”。

“中和之音”,中正、平和,不急不躁,舒缓从容。田水潺潺流淌着,让人觉得日子长长,岁月静好。

其实,这个“清”字,应当包括“色之清”的——水色之清。田水长流,泥滓沉淀,稻田里的水,大多的时间,也确然是“清”的吧。

清且浅,静而柔,若然不是田埂水的流动,人们几乎不会意识到,稻田里的水是在流的。清亮的田水,那么平稳、那么平静地存在着,能让人看到稻花鱼在水中浮游的身影。稻花纷然落下,飘在田水中,明亮的田水,成为飘逸的稻花的背景,点点如星,浮光闪烁,给人一份碎碎的悦目的柔软感。鱼儿在游动中,唼喋觅食,吞咽着漂浮在水面的稻花,于是,水面冒出一串串气泡,荡起浅浅的涟漪,那景象,婉约、柔美之极。

若站立在稻田边,也许会看到几枚田螺,正附着在稻叶上,或者,正在田水的水底,蠕蠕而动——那水,真是太清了,清澈到万物无处隐藏。

早晨,晴光朗照,一位老农,也许正从稻田边经过,头上戴着一顶斗笠,手中牵着一头水牛。徐徐而行,散漫而从容,影子就倒映在田水中,人移影动,姗姗可爱,是实景,也是风景如画呀。

尽管李慈铭的文字,侧重点在表现田水之“清”带给人的“耳之悦”,人们却能从中体悟到田水之“清”展示给公众的“目之美”。

同样是倾听田水声,躬耕陇亩的陶渊明,则是另一番感受。

据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杖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梁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毕竟生活不易,毕竟躬耕艰难,所以,倚杖久听,陶渊明首先想到的是庄稼的长势。秫稻已然抽穗,满目翠色莹莹。这意味着即将成熟的庄稼,可能会有大丰收。于是,他满怀喜悦,“倚杖久听”的情态,栩栩然,有一份高蹈的生动。毕竟是陶渊明,格调自是高人一等。他“倚杖久听”,在享受庄稼长势大好带来的形而下的喜悦的同时,又一步迈上了形而上的高度,即“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在陶渊明看来,秫稻之翠色,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阔人之胸襟,涤人之不快。

北方,很难听到清越的田水声。偶因干旱,灌溉田地,也大多是疾水汤汤,浑浊而沉厚。不过,却也另有一番情景,别有一番滋味。老农蹲坐田头,抽着旱烟,静静地凝望着流进田地里的水——那样凝重、那样期待,仿佛能从他的眼睛中,看到厚重、缤纷的秋色与深沉、忙碌的人生。

显然,欲闻田水声之清亮,之纯粹,说到底,还是让人更加思念江南了。

2018-05-18 1 1 河北日报 c69349.html 1 田水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