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

孙犁和同口镇

□李增录

孙犁先生,我国近代文学大师。他的小说《荷花淀》开创了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而《荷花淀》的渊源,则和孙犁在同口镇小学的执教生涯有关。

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南岸,这里曾是组织抗日力量的烽火台之一。孙犁先生在《一别十年同口镇》中写道,“村边村里房上地下,都是大大小小的苇垛,真是山堆海积”;这里有军阀陈调元的公馆,“他竟从远远的地方,引来电流,使全宅院通宵火亮”。

1936年暑假以后,由同学介绍,孙犁先生赶到同口小学教语文,住在学校二楼的小房间。这里,放眼可见秀丽的白洋淀风光,于是,他写诗赞道:“荷花淀的荷花/看不到边/驾一只小船驶到中间/便像入了桃源。”这就是孙犁先生笔下的《白洋淀之曲》。显然,他一改往日的沉默寡言,兴致满满,上课给学生讲革命文艺作品,下课和学生说笑嬉戏。放学后,扎在织席场地,讲风趣奇闻逗女人们欢笑,注意观察她们织席的动作,体会风土人情。夜阑人静,他在灯光下读书,与大师们交流、对话。到了星期日,他跑到街上邮政所汇钱,或到书店买书……

孙犁先生在同口镇的生活很有情趣,工作不辞辛劳。他在《善暗室纪年》中记载:“纪念五四,为学生演出编话剧,深夜突击,吃凉馒头,熬小鱼,甚香。”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集求知、修身、积累于一炉的日子,为以后创作《荷花淀》,积累了宝贵、鲜活的生活素材。

可惜,这样的日子只维持了一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家乡又发了大水,孙犁先生没有再回同口镇。1938年,他参加了如火如荼的抗日队伍,转战冀中山区,边工作,边写作。1942年,他在阜平创作了《琴和箫》。1945年,他赶到延安,创作出了著名的《荷花淀》与《芦花荡》。1946年,他又在河间写成了《嘱咐》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他在同口镇生活的丰硕成果。那些小说就像水上芙蓉,清香淡雅,使人赏心悦目,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荷花淀》则是他的代表作。此后,成了“荷花淀派”命名的由来。

1947年,孙犁先生到白洋淀采访。当时,他虽然在《冀中导报》工作,但不是正式记者,因此,也没有按照惯例赶到安新县委宣传部报到。末了,只住在了端村冀中隆昌商店——那是一家公营商店,商店经理曾是孙犁先生的同事。住在那里,吃住方便,环境也安定。于是,孙犁先生便趁此机会,到同口镇故地重游,写下了《一别十年同口镇》。他在文中写道:“一别十年的旧游之地,给我很多兴奋,很多感触。想到十年战争时间不算不长,可是一个村镇这样的兑蜕变化,却是千百年所不遇。”他访问了几个家庭,发现当年那些穷苦的孩子们很多还在火线上,如今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当着营长或教导员,“他们忠厚地感激我是他们的先生,曾经教育了他们”。

孙犁先生从同口回到端村,便趁热打铁,将那篇《一别十年同口镇》发表在了《冀中导报》上。由此可见,他对这片水乡的诚挚情感和深深怀恋。

2018-05-18 1 1 河北日报 c69350.html 1 孙犁和同口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