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艺评论

新时代语境下宏大叙事的重构与创新

□黄建生

宏大叙事曾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书写方式,但一段时间以来,评论和创作界有些人不断颠覆、解构、抛弃宏大叙事,嘲笑崇高,放逐理想。宏大叙事仿佛成了陈腐、僵化的代名词,禁锢了创作者的思想,抹杀了创作者的个性。这种倾向将导致文学不再关注社会、时代、国家、民族等重大主题,不再弘扬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核逐渐被掏空。

宏大叙事作为一种充满历史理性主义的整体性叙事,关注人的社会性,描绘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现实场景,刻画伟岸、阳刚的人生形式,张扬和追求理想、道德、崇高等精神价值。所以,宏大叙事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叙事立场和审美形式。中外文学史上都曾涌现过一大批宏大叙事的经典作品,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这些作品取材自国家、民族的重大变化和历史转折,塑造“伟岸的英雄”,融合现实批判性、历史性和人性剖析,成为充满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文学史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思想启蒙、民族解放、国家建构等宏大叙事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子夜》《红旗谱》《创业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民族情怀,展示了宏阔的社会生活,描写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其中流淌着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激情,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坐标。可以说,整个20世纪,宏大叙事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民族命运密切联系,形成了与时代同步、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生境遇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重要的文学遗产。

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等思想影响,解构、否定宏大叙事的思潮在我国评论和创作界开始不断涌现,把宏大叙事当作意识形态的代指和政治工具的手段,认为宏大叙事的作品充满空洞的政治说教,严重遮蔽了个人生命价值的表达,限制了丰富人性的挖掘。这些观点都是对宏大叙事的严重扭曲和误解。不可否认,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定时期,有些作品的宏大叙事过分强化了社会价值,忽视了对人物个性化的塑造或者对重大题材做了简单化处理,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宏大叙事本身,也不能完全抛弃宏大叙事的内在合理性。

在否定宏大叙事思潮的影响下,我们的文学创作从神圣走向了世俗,从崇高滑向了卑微,作品的重大题材、厚重内容和深刻思想不见了,私人生活、物质享乐代替了民族国家寓言的呈现。文学叙事抛弃宏大叙事之后,全力去拥抱日常生活叙事、个人化叙事、身体叙事等,这些叙事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叙事方式,拓展了文学叙事空间,却过度泛滥膨胀,走向了与现实和社会隔绝的极端。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叙事,张扬“生活流”“凡俗化”的创作理念,放弃作品应有的形而上追求,埋头于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及小人物的“烦恼人生”,呈现的是琐屑平庸、毫无诗意的人生“风景”,完全没有了崇高精神和远大理想。某些新历史小说则大肆消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专事挖掘放大历史的偶然性,将历史当作游戏和儿戏,从野史逸事中生编一些非理性的奇异故事,完全不顾历史的完整性和目的性,将读者引向迷茫、虚无的历史时空。

个人化叙事本应关注个体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生命体验,注重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但由于盲目搬用西方,将现实、历史、国家、民族等从文学中剥离开去,刻意摒弃文学的社会性,不去聚焦时代变革、国家发展,而是将个人价值、个人体验奉为叙事的核心,并机械地割裂人和社会的各种联系,把个人与社会和集体对立起来,把写作完全当成与社会毫无关系的私人行为。在这些作品中感受不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碰撞和人们整体性的精神状态,更读不到社会重大转型期宏阔的现实生活。有的个人化叙事更是陷入对欲望顶礼膜拜的歧途,沉溺于对物质欲望、本能欲望的书写和认同,将个人化写作演绎成了身体写作、生理写作,在私人体验的狭小空间里自言自语、孤芳自赏,甚至展览身体“隐私”,将创作简化为欲望的宣泄,完全消解应有的理想精神、崇高品格等道德力量,使文学越来越走向粗鄙化、零碎化、庸俗化。

当今,我们国家正处于致力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鲜活的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文学更是有责任用宏大叙事传达时代的脉动,从国家、民族精神的高度,用宏大叙事饱含的历史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表现现实问题,反映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把对生活的感受、思想情感融入到大的时代之中,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思考,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和思想穿透力的作品。同时,在深刻转型的时期,人们也遭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面临许多焦虑和困惑,需要充满价值建构的宏大叙事作品去凝聚精神力量,提升精神境界。

当下文学创作要重构宏大叙事,不是固守原来的模式,而是要在“继承”中超越与提升,要根据时代和语境变化,对宏大叙事给予新的理解和把握,融入新的观念和表现方式,使其不断丰富和创新。

首先要将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渗透融合,将国家跌宕起伏的历史镜像、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生动地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表达普通的、充满质感的人间烟火,挖掘日常生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不但能拓宽文学作品叙述的空间,还可以大大深化作品叙述的表现力。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叙述中充满生活的温暖,以真挚的感情去面对日常生活,用善良的意愿表达普通人的内心,但又不完全沉浸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 而是在描绘日常生活的同时,追寻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生动表达对现实人生的追问,达到精神价值和世俗情怀的统一。

其次要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绘和人性探寻相融合。细节饱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文学作品思想的表达、情节的推延以及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细节的呈现。众多细节累积到一起就可以影响和改变重大事件,文学创作要表现历史和现实场景就不能忽视细节,只有用生动的细节把人物或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出来,才能使宏大叙事丰满、生动和鲜活。同时宏大叙事还要坚持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在国家、民族的重大场景中融进人生表达,在时代大背景的底色下,写出人物的内心,表达深刻的人性。像孙犁那样,“把纷涌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展现时代风云、表达民族愿望、揭示社会本质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宏大作品。

2019-06-28 1 1 河北日报 c139933.html 1 新时代语境下宏大叙事的重构与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