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仁义“沈家门”

□蒋子龙

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1300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100多个。舟山还有这么多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中国的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海洋,西通吴会,北接登莱,南亘瓯闽”,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以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集两浙水师,“以寨为正兵,以游为奇兵,寨屯于游之内,游巡于寨之中”。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倭船,如车碾螳螂”。康熙二十三年,朝廷颁布“展海令”,沈家门由“海防要塞”逐渐向渔港转化,渔民增多,捕捞业得以开发。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以及海蜇汛期间,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特别是舟山还拥有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逾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明清时期,岛上除少数商店,“有宅皆寺,遇人皆僧”,佛事鼎盛。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强大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和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

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都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渔民称这种行为是“捞元宝”。

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闽籍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历经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后期,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这也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里,也是以“仁”为先的,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最终,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果然是风光无限啊。

2019-12-27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21170.html 1 仁义“沈家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