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有所敬畏

□马 军

据《明史·杂俎》记载,明太祖忽然发问:“天下何人最快活?”大臣们纷纷开动脑筋,各有发言;可惜,并未获得赞许。唯独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这句话居然令朱元璋龙颜大悦。皇帝笃信:“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妄”,历来为先贤所戒,遑论治国、平天下,亦为修身、齐家之大患。妄念一起,万马脱缰,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诸多不切实际、执迷不悟的妄想,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妄言,毫无根据、轻下结论的妄断,伤天害理、丧心病狂的妄为即会纷至沓来。一个“妄”字,实乃害人害己,为害国民的推手。

其实,治妄戒妄的灵丹妙药,恰恰告诉世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所敬畏。

宋代诗人陆游“畏友”。友人有操守,有原则,有境界,令其又敬又畏,而且畏了一辈子。难怪他在《示二子》诗中写道:“岂不怀荣畏友朋,一生凛凛蹈春冰。”意思很明确:春天的冰既薄且脆,行于其上,极其危险,就像踩在老虎尾巴上一样,怎能不提心吊胆呢。以至生活起居都不敢忘了这位“厉害”朋友的存在,他在《病起杂言》中写道:“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

元代名臣吕思诚“畏书”。《戏作》记载:“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古往今来,先哲们充满智慧和人文情怀的不朽论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早已形成世代读书人崇尚与敬畏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不管多么贫穷困顿,也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险恶,都不敢轻易逾越先哲所划定的红线。孔子将其称作“君子之畏”。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李悝“畏法”。作为魏国大法官的他,曾审理一桩凶杀案,结案时,将杀人凶手按律判处了死刑。不想三年后,此案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面,不仅自己供认不讳,而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显而易见,一个无辜的人被他冤杀了,按照他自己所定的《法经》,这是死罪,毕生崇法畏法的李悝,遂以自杀谢罪。

更有甚者,东汉杨震“畏天”。昌邑县令王密,曾受到杨震的举荐,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遂于深夜前往馆驿拜访路过此地的杨震,临别时,恭恭敬敬献上黄金十斤,并诚恳地表示:“夜幕无知者。”杨震坚辞不受,并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偷偷摸摸的“好意”。他深知,天知地鉴,神目如电,岂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呢。

明代名臣于谦则“畏议”。于谦是有名的清官,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分赠。他曾写《入京》诗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被杀之后,抄家官员发现他的家里什么都没有,更没有多余的钱。看来,不怕粉身碎骨的于谦,唯独害怕老百姓背地里戳自己的脊梁骨。

现实生活中,更多人则是“畏威”。当初,刘璋统治蜀川时,一味实行所谓的仁政,结果却是导致境内法纪废弛,正气不彰。诸葛亮对此反其道而行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百姓对法律的高压线逐渐产生敬畏,蜀国从此走向大治。

有恃无恐者往往“无畏”。东汉大将何进自恃位高权重,又贵为“国舅”,因此谁都不放在眼里,当有人提醒他要警惕炙手可热的“十常侍”时,他全然不当回事,结果反遭“十常侍”杀戮。

无知者更是不知“有畏”。汉朝时,朝廷派使者来到西南一隅的“夜郎”,这是个与汉朝县域差不多大小的蕞尔小国。夜郎国王从未出过国门,他骄傲地问汉使道:“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他的茫然无知和狂妄自大吓了使者一大跳,看来最起码的知识范畴奠定了一个人的心胸与眼光。

牛皮哄哄,满不在乎,看似与无畏雷同,其实却毫不沾边,甚至属于真正的懦夫。危险面前,草菅人命者有之,逃避责任者有之,丧失人格者有之。那些真正的无畏者,恰恰是文天祥、杨继盛、石达开以及当代的方志敏、江竹筠等人。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其实,这些人也不是毫无所畏,只不过畏的是内心深处重于泰山的信仰与行为准则受到损害,因此自己的这个“小我”,也就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了。

2020-06-12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40691.html 1 有所敬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