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

●李国文专栏●

悟解茶道

□李国文

中国,堪称茶的国度,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排在末尾的是茶,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学问,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

人生中,烟,做过自己的朋友;酒,也做过朋友。到了一定年纪,医生会规劝戒烟戒酒。即使无人相劝,这两项嗜好,也会淡出每个人的视野;能坚持到最后的,却是茶。茶,并非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客人到访,沏茶相待。谈天说地,茶最提神。读书写作,茶助文思。上班开会,必备者茶。倘没有了茶这样一位感情中间物,中国人的生活,大概就显得不太完整了。

茶,盛行于唐。作为商品,开始榷税,也始自唐。唐德宗时,名臣陆贽回乡探母,途经寿州,刺史张缢备礼甚厚,陆贽一生廉介,只取茶一串,以示领情。可见,唐代中期,茶已是广泛流通的生活用品。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不料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补救,于江边舀了两罐江水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对这位朋友说,你取的非中流之水吧,幸勿瞒我。这个传说,透着点玄,一江之水,也许会有细微差别,此公的味觉,能敏锐到这等程度,很难令人相信。其实,唐代文人的饮茶水平达到很高境界,也属事实。陆羽《茶经》三卷,能在大历年间出现,成为茶艺的不朽经典,陆羽也被后世奉为“茶圣”,这都足以证明,唐朝也是茶的辉煌时期。

到了宋代,商贸发达,市场繁荣,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制茶工艺日益进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饮茶成为时尚,而且两极分化。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茶肆、茶楼、茶坊与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苏东坡题名《惠山烹小龙团》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所谓“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据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讲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始于丁晋公(丁谓),成于蔡君谟(蔡襄)。始造小片龙茶,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因此,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一首,来记录这次高级消费了。

今人泡茶,谁都会,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比较麻烦,要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这就多了现烧水现沏的过程。于是,对于茶铫,泥炉,烧炭,都有若干考究,好水,好茶,好火,更是不在话下。这就是说,今人冲茶,通常只考较水的温度而已;古人煎茶,除了在意水温之外,更关注火候。因此,苏东坡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就是指水的煮沸过程,要比今人麻烦些,繁琐些,但也精致些,高雅些。至今,还保持着古老饮茶风俗的倒是闽粤一带的“潮汕工夫茶”,庶几近似。曾见识过,也领教过工夫茶的操作——好,是当然的了,考较起古法来,却有不太讲究火功之嫌。其实,无水无茶,茶离不开水。同样,无火也无茶,茶更离不开火。

北方人叫“喝茶”,南方人叫“饮茶”,长江流域还有叫“吃茶”的。无论是喝,是饮,是吃,水和火都不可或缺。若将茶拟人化,水就是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而烧开水的火,则是这个环境的时代背景,两者高度一致,便是沁人肺腑的好茶一盏。反之,火力过旺,有烧干锅的危险;火势太弱,难保很快就会熄灭。太靠近了火,存在着灼伤的可能;离火太远,又会感到寒意浸人。

煎茶如此,为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做事情,有深浅之别;打交道,有厚薄之分;写文章,有高低之差;用感情,有浓淡之异。老实说,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总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随时随地发生这种远和近、亲和疏、冷和暖、前和后的尺度衡量,其中,存在着分寸上的准确把握问题。

茶属于中国,茶的性格,也就是中国人的性格。天天喝茶的中国人慢慢悟出来,煎茶,要把握火候,做人也应该适应时代,不温不火,不疾不徐,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进取而不保守,积极而不躁急。茶就是这样的品格,不是十分强烈,味在平淡之中,香在有无之间,不突出,不勉强,好清新,喜自然,求本色,好自如。这种茶道,恐怕也是中国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吧。

2020-10-16 ●李国文专栏●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58412.html 1 悟解茶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