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逆境情怀

□李秋志

自古以来,文人的形象经常被人曲解。其实,文人是类似于“士”的一类特殊群体,有时虽身处逆境,怀才不遇,却始终不放弃人生理想,以其特有的隐忍豁达,顽强抗争。

唐代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然而他并未悲观绝望,反而写诗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后来,他两次被贬,皆因写诗隐喻奸佞,得罪权贵。仅两首小诗,就让他遭贬二十多年,看来,那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确饱含他心中的酸楚。

刘禹锡外放和州时,曾被人故意刁难。开始,让他住在江边的三间民房里。他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县令一怒之下,让他搬到遍植杨柳的北门去住。他再写一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最后,县令干脆让他住进一间跑风漏雨的小破屋。不想,刘禹锡在这里写出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巧得很,宋朝苏轼也屡遭贬谪。初入仕途,他就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打击。43岁时,又被卷入“乌台诗案”,谪迁黄州。一天,他和家人朋友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同行者皆狼狈不堪,唯独他在风雨之中,从容感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份超然与洒脱,也许只有身处逆境的苏轼能做到吧。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公和逆境,是自暴自弃,向命运低头,还是像刘禹锡和苏轼那样,隐忍豁达,不甘沉沦呢?真正骨节刚正的文人,往往选择后者。

沈从文20岁时,只身赴北平,旁听于北大,自学于京师图书馆,不顾生活贫困与世人讥讽,写出了《边城》。后来,他曾蹲牛棚,扫厕所,创作权也被剥夺了。他却不甘沉沦,主动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三九寒冬,他穿一件破棉袄,躲在一个避风的地方,一面跺脚,一面将一块烤红薯在两手间倒来倒去取暖,等着博物馆开门。人生虽然凄苦,他反倒在那些陶瓷碎片中,找到了人文乐趣,也找到了后半生的精神寄托。

1978年,沈从文着手写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两间矮小的平房里,他纵横交错地拉着绳子,上面挂着各个时代服饰的图片,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一次,表侄黄永玉夫妇去看望他,见屋子凌乱,想帮忙收拾一下。沈先生阻止道:“别动,这些是我随时要查阅的资料,一动地方,就找不到了。”

黄永玉看他忙于写作,总吃剩饭,担心吃坏了身体,沈从文却幽默地解释:“我有办法,每天吃两片消炎药。”后来,这部厚重的学术专著出版后,曾多次被周恩来总理作为礼物,赠送外宾。

其实,外国文人同样也会撞上生存窘迫、环境恶劣等难题。比如,巴尔扎克成名之前,天天只能吃干面包,喝白开水。他却相当乐观,每次就餐,便在桌子上画一个个盘子,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中狼吞虎咽。其间,他竟然花费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玛瑙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柄手杖,使他在痛苦与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及光明。

无独有偶,卡夫卡的状况曾比巴尔扎克还糟。他无法绕过严厉的父亲、婚姻不顺、交友受阻等一大串倒霉事,因此,性格有些孤僻和极端。出人意料的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而且,对每篇作品要求严格,近乎苛刻,感觉不满意就直接烧毁,以致好多作品,在他生前都未曾发表过。卡夫卡去世后,那些作品被朋友整理出版,卖出了天价。难怪,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论何时,不管在哪里,逆境往往蕴藏着机遇,它磨砺品格,增长才智,积淀力量。只要自己豁达乐观,在人生最低谷时不弯腰,不退缩,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2021-02-05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72402.html 1 逆境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