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情满内阳

□碧 螺

山川不画眉,自有青黛;草木不修色,自有葳蕤……沿着美丽的“抗大路”一路行来,山水有情,满目青翠。偶尔回望,川口水库波光潋滟,澄明清澈,令人仿佛踏过了一潭碧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内阳村,就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中。

内阳村隶属邢台信都区将军墓镇,西临黑龙山与黑龙潭。历经六百年风雨,古村落户户炊烟,果木兴旺,一派生机勃勃。自古以来,此处群山环绕,林木葱茏,两条溪水自西向东合抱相汇,地形开阔呈釜底状,故曰:“山涧溪水流,水为山围抱,负阴而抱阳,外阴而内阳,真乃绝美也。”

村里街巷分明,随处可见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古院落就有160余处。石雕与木雕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走在迂回互通的巷道里,会发现那些古老的窗棂和门楣上,都雕刻着精美绝伦的纹饰。无论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还是悠远雅致的山水花卉,虽然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依然蕴含着无法描摹的神韵。

村里最醒目的地方,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戏楼。内阳人骨子里有着浓郁的文艺情结,明朝末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剧团。当时,村里没有舞台,大家集体出资,搭建了这座戏楼。楼底座一人多高,舞台三面敞开,房脊上雕刻着精巧的兽头,四根粗大的柱子与巨大的檩梁,将整座戏楼构建得巍峨而神气,成为早年村里最高大的建筑。

明朝永乐二年,三户李姓人家由山西洪洞迁来。乾隆三十九年,一户马姓人家迁至内阳。至今,村里六百多户人家,仍以李、马两姓为主。

村里能人很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村里也始终保持着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习俗。每逢年节或庙会,台上唱大戏,台下扭秧歌,孩子们挤在人堆里追逐打闹,这样的场景,至今萦绕在内阳人心中。

1943年,赵树理先生发表《小二黑结婚》,内阳村“抗日二高”的校长,将小说改编成戏剧在村里演出,随即引起轰动。为此,剧团还出席了边区劳模会。赵树理先生非常高兴,亲自跑到村里来要剧本,并一再夸赞,内阳的文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沿着青石板铺就如迷宫般的古巷前行,静静感受着悠远独特的内阳风韵。那高大坚固的古老建筑中,仿佛深藏着世代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与哲学底蕴。

内阳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更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与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内阳村属于冀南地区有名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抗大”从陕北辗转迁至邢台浆水,两年多时间里,曾有近两百名学员在内阳学习生活。

1942年春,邢台抗日第二高小在内阳建立,办校五年,培养出了数百名人才,其中仅内阳村就有近六十名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大多投身革命工作,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阳光灿烂的日子,总能遇见慈祥和善的老人,有的晒着太阳,也有的扛着农具来来往往。随便哪户人家,无论院子大小,都会看到果树掩映,花木葱郁。

恰逢午饭时间,街角一户人家锅里正熬着内阳最有特色的豆沫汤,竹筐里是切好的豆角和西葫芦。老奶奶热情地招呼大家吃饭,透着庄户人家真诚朴素的挚情。

如今的内阳村,民风淳朴,风光依旧。村民们种植苹果、板栗、核桃、柿子……堪称“花果山庄”了。农闲时节,村民们依然会唱大戏、扭秧歌、划旱船,纵情高歌眼前的美好生活。

包容风雨,见证巨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昂首前行的内阳人正如自己作词谱曲的村歌中所唱:“我爱内阳我的家乡,革命传统大发扬,走出代代英雄好儿郎,富民政策放光芒,美好远景就在前方……”

2021-02-05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72404.html 1 情满内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