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太行绘画研究

□侯志江

在巍巍太行山这片深沉的土地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担当,太行山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太行山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巍峨壮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太行文化与太行精神的产生与传承。太行山上的故事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太行儿女用手中的画笔讴歌太行,传承太行精神。

太行山纵跨四省,北起北京西山,与燕山相连接,南边濒临黄河,西接黄土高原,东边紧临大平原,既有北方山脉的雄伟壮丽,又不乏南方丘陵的俊秀灵动。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太行山这座精神与文化的丰碑,长久地屹立于中华大地上,真切地见证着这块土地上的盛衰更迭,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奋发进取的卓越风采。俯瞰历史长河,荆轲刺秦王、狼牙山五壮士、红旗渠工程,桩桩件件无不体现着太行人民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太行抗战精神,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去描绘与赞颂。当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渗透在艺术创作中时,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得以奠定,各式各样的创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风格上极具独特性的太行山绘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古今绘画作品中,历代山水画对太行精神皆有充分体现。五代时有荆浩、关仝致力于描绘太行一带壮伟磅礴之势。荆浩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大山巨壑,其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即以主峰为中心,用烟霞的断白,衬托出画面中的中前景。拉开画面的空间感,气势逼人。以太行山为代表的北方险峻的地理环境为其画作赋予了强大的张力,其作品所使用的独特的构图方式又对表现太行风貌的显著特征推波助澜,表现题材与形式张力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北宋郭熙、南宋李唐与刘松年、明清谢时臣与王翚倾向于用写意式手法表现太行的宏伟气势,他们体察山水之势,形成了独特且具有魅力的太行语言,促进了太行山绘画的形成与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大量描绘太行风貌的作品,近现代贾又福、侯德昌对以太行山为绘画主题的探索与创新也是彰显太行精神的创作,其饱满宏伟的构图展现了太行的壮美气势与磅礴精神。

在以太行山为主题的近现代风景绘画作品中,传统水墨画对于山势起伏的表现尤为突出——太行山的豪迈之势在水墨画中转为笔墨语言,大面积的黑色赋予画面以稳重、雄浑的气势,独特的山石树木又在庄重肃穆之上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贾又福多年来以水墨寓太行,展现天地开阔之景象,观其作品犹如置身群山深处,亲历八百里太行的挺拔巍峨。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主题绘画仿佛时代的乐谱,通过饱满的激情、严谨的构思与独到的视觉表达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生于斯长于斯的太行儿女与生俱来的魅力与精神特质,为艺术作品赋予了特有的人文气息。从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画家们所做的不仅是对太行山景致的简单描绘,更是在通过一幅又一幅厚重而壮美的作品展现中华儿女脊梁上镌刻的民族气节与自信担当,在丰富绘画作品表现题材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语言特色与人文品格。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即是要将身心融于山水,让画家之心与自然一同律动。生活在太行脚下,笔者清楚地了解太行的山石结构与地形特点,无数次切身领略过太行山的壮美风情,对太行山具有深厚的情感。太行不仅是山,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每每走进太行山,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在太行精神中的探索过程与心灵体悟,更期待通过作品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近年来笔者多以油画、水墨画的语言表现太行山的人文风貌,尤其致力于展现太行山的雪后美景。大雪过后,皑皑白雪为太行山蒙上一层静谧的面纱,太阳慢慢在云层中浮现,阳光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云层,雄浑苍劲的山峰隐于茫茫大雪之中,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深沉壮美、神秘难测。作品中每一笔线条、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对太行山的无上敬畏与深沉爱意,更彰显出太行儿女的奔放性格与豪迈情怀。

壮美太行,情怀如山;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包孕着勇敢无畏“太行精神”的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工作者所做的不应当只是体现万物的自然之美、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对话,更应当力求创造出充满张力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独特作品,不断发掘太行绘画的时代价值,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2021-05-14 ——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太行绘画研究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84875.html 1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