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历史就在脚下

——读《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赵青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下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分三路再迁云南,其中,由近300名男生和11位教授及助教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徒步1600公里,最终抵达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合,组成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2018年4月8日到5月17日,杨潇从长沙出发,徒步为主,辅以乡村中巴、绿皮火车和顺风车,用40天时间走到了昆明,重走了80年前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西迁之路。完成徒步与实地探访后,作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发掘散落于档案、口述、地方文史和报刊中的相关史料,辅以当事人及后代的采访,尽可能真切还原历史现场和历史情境,完成非虚构作品《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部西南联大前传,它试着通过湘黔滇旅行团的故事,讲述抗战初年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史和心灵史。

这是一场1600公里的旅途。作者为自己找了许多旅伴,他们是沈从文、穆旦、林徽因、闻一多、李霖灿和湘黔滇旅行团里的其他成员,作者称呼他们为“神交的朋友”。作者引述他们的见闻是如此自然,几乎没用任何的起始句和转折语,在沅水江畔、在石头城里、在黔滇道上、在杨潇途经的这里与那里,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些“神交的朋友”曾经也从此走过。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联大人”笔下固然有诸多对窘迫境况、纷乱时局、思乡之情的描写,但也不乏苦中作乐的玩笑打闹、相携前进的友爱之情,甚或走马观花的游思……湘黔滇旅行团中的许多人都试图在路上深入了解中国。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时常寻访古寺,沈从文会有意识地观察民风民情,闻一多则在沿途采集民谣,李霖灿后来毕生致力于纳西族文化研究……

《重走》一书不仅有历史的钩沉,更有“今”与“昔”的比较。该书以其非虚构写作手法,找到“湘黔滇旅行团”与当下的结合点,也因此在诸多围绕西南联大叙事的作品中别具一格。比如,通过残存的历史建筑想象当年风貌,作者感受到了“用文字重建一座城池”的趣味。在贵州玉屏,旧时的县署改成了老气的三星级酒店,当年学生打地铺的文庙大成殿变成了“数字影院”,中医院就是以前的关帝庙……作者的访谈和史料交织在一起,“再稍稍用一点想象力,那些被拆毁的老房子就一排排立了起来”。那些访谈对象的父辈、祖辈,当年也许就是在同样的地方迎接联大学生,见证那些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像普通人一样吃饭、喝酒、睡觉,像普通人一样抱怨旅途的疲劳、学校安排的不如意。

从西南联大的历史看,湘黔滇旅行团虽然只是一段短暂的起点,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开篇。300多名师生,先是坐船,随后徒步,1600公里的旅程,为随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化留下了生动的注脚,也为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再出发提供了无尽的启迪。

80年前的历史和80年后的现实,因作者的学术追溯和真实行走而重合在一起。那山河变迁中保持精神火种的努力是否转化为基因并流淌在后人的记忆或文化深处?那激荡、尊严、充满热血的生命是否在大地上留下真正的印记?历史与现实之间是否形成某种河流一样的传承?作者用扎实严谨的资料、艰苦漫长的实地考察给我们展示出这其中的潜流、矛盾和复杂因素,让我们看到差异、逝去、存留,由此去感受历史对我们的启发,去察觉个人之精神、民族之自我如何建立,如何成长。

2021-07-30 ——读《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95081.html 1 历史就在脚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