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保险销售应由产品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河北日报记者 任国省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银保监会消保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再度聚焦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根据此次风险提示,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的行为。

长期以来,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屡禁不止,几乎成为保险销售甩不掉的负面标签。销售误导也一直是保险销售管理中的痛点和难点,其中人身险是重灾区。银保监会消保局此前发布的通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2.65万件,销售纠纷是其中突出的投诉事由,在涉及财产险公司的投诉中占比8.86%,在涉及人身险公司投诉总量中的占比更是达48.01%。

事实上,为整治销售误导这一痼疾,《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制度不断出台,监管也趋严,销售误导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的原因主要还是个别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所致。

我们都知道,保险并不是简单的产品,动辄几十页的保险条款内容晦涩难懂,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往往没有耐心了解具体条款就匆匆下单。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的素质就格外重要。

保险销售乱象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保险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契约行为,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承诺。诚信是行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生存基础,对保险销售人员来说,一要讲诚信,二要够专业。销售行为应由产品导向转变为真正的需求导向,保险产品要能贴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消费者的保障需求相匹配,吸引力充足,销售人员也就不需要在销售过程中动“歪脑筋”了。

此外,无论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还是市场主体,都需通过多种通俗易懂的形式,积极提升保险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增强消费者识别和防范销售误导的能力,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能有效降低销售误导的发生。

销售误导行为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利。针对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如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异议,或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存在纠纷等,要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