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打开中外经典名著阅读之门

——读王晓阳《邂逅经典:我与17部中外名著》

□张登军

信息碎片化时代需要深度阅读,读书更需要阅读经典,掌握经典的读法十分必要。由资深媒体人王晓阳撰写的读书随笔集《邂逅经典:我与17部中外名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以个人独特的阅读经历和体验,全面解读了17部中外经典名著,既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述,又有鞭辟入里的理性分析,既是与读过这些名著的读者进行阅读交流,又是为还没来得及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作导读。

中外名著浩如烟海,怎样确定读评写作的范围?作为一名挑剔的阅读者,作者以时间的检验、专家的评价和自己的认知为基础,评判读过的中外名著,最终选择了《堂吉诃德》《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等17部自己研读过的、被世人公认的作品作为读评对象。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读外国经典”收录了13部外国经典名著的解读文章,下篇“读中国经典”收录4部中国经典名著的解读文章。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并非是对经典名著进行简单的阅读心得的记录,而是用精练、轻松的语言,对经典名著的作者、主题、人物、写作手法等进行深入研究解读,适时提出思考与观点,体现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对初识名著的读者而言,阅读书中的解读文章,可以对17部中外名著“窥一斑而知全豹”。

书中涉及的中外名著,多是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在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还有多少人在读、愿意读那些大部头的书?即使是人们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除了研究者和资深书迷外,有多少人完整地读过?

作者也对这样的疑问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在信息多元和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在一部部经典名著中去感受文字所营造的生活意象与社会形态,而这是在快餐式的电子阅读中难以体会到的。因此,该书的出版,可以对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起到导读的作用,对那些没有时间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提供些许帮助。

作为一部中外名著的解读文集,该书对阅读方法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主要表现在体验式阅读、深度阅读、对比阅读等方面。

体验式阅读。17篇解读文章的开篇,作者以轻松的笔调介绍了对经典名著的最初印象、版本特点、作家经历等,讲述购买时间及购买经历、阅读经历。不时穿插一些有关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的典故或轶事,比如,在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引述了触发马尔克斯写作的事件、《百年孤独》的写作过程及邮寄书稿的经历,这些有趣的细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深度阅读。每一篇解读文章中,作者会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深度分析经典名著中人物的特点,解析作品主题与写作手法。比如,解读《堂吉诃德》时,从故事背景与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入手,探讨作家塞万提斯“是在嘲笑骑士精神还是在歌颂骑士精神”;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时,特别探讨了扉页题词“申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解读《傲慢与偏见》时,深入分析作品表达的婚恋价值观,对作品的幽默与讽刺风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他对“人性善与恶”和“上帝是否存在”的主题进行了重点探析……

对比阅读。作者在写作中,注重对不同作品的主题、人物、社会生活、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性探讨。有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比如,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族长的秋天》之间的对比;有对不同作家之间的对比,比如,对列夫·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对比,马尔克斯与中国作家之间的对比等等。

全面、深度、轻松的解读方式,可以让中外经典名著特别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更容易理解,让更多的读者由此喜欢阅读,这或许就是《邂逅经典》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