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今日:

以现实主义笔触为时代画像 ——电视剧《大考》观后

□李则聪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金和县高三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正当众人克服困难迎接高考时,一场洪灾又带来了新的挑战……近期热播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大考》,以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共同战胜疫情和洪灾双重考验的故事,传递积极向上、青春洋溢的正能量,彰显全社会在特殊时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是电视剧主题创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该剧塑造了积极向上、可亲可爱的青年群像。剧中的学生们勇于拼搏,互帮互助,共同经受住了学习和生活中的这场“大考”,展现出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和团结友爱的患难真情。剧中周博文的形象深入人心,模拟考试700多分,每天凌晨五点开始学习,挤时间夜跑锻炼身体,毫不保留地将学习经验传授给“留守儿童”田雯雯。最让人泪目的是,高考开考前,周博文和父亲冒雨赶往考场的路上,得知没人能联系上田雯雯,想到她住在老城区,排水差,毅然冒着迟到的风险,前去寻找,最终在洪水中将田雯雯背了出来。正如周博文所说,“有些事情比高考重要”,患难之中的真情得到彰显。

剧中教师对学生全心全意的付出,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对培育时代新人重任的价值追求,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两位教育理念迥异的校长,虽在剧中营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但他们对学生的爱是相同的。史爱华校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教育公平底线,为学生争取复习时间,给上级写信建议推迟高考,并且为此发动一切力量,体现了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王本中校长整日以校为家,对父母双亡的贫困生高铭宇关怀备至,对厌学的富二代潘小宣呵护有加。潘小宣说连他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这些,问王校长是不是因为自己是潘大龙的儿子才如此照顾自己。王校长回答:“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你是学生,我是老师。”

剧中的一个个考生串联起一个个家庭,群像丰富,人物典型。剧中的吴家俊渴望考上理想的美院,但他的妈妈反对他走艺术道路。临考前母亲终于学会换位思考,意识到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周博文的母亲一直辛苦养家,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和谐、温馨的备考环境。周博文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律和善、不骄不躁,能够平和地面对周围一切变化。

该剧围绕教育展开,提出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剧中四中和一中两所学校教育水平相近,但史爱华、王本中两位校长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倡导“高效优质”,偏重素质教育;后者推崇“苦教苦学”,偏重应试教育。两种教育理念不断碰撞,引导人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问题举国关注,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成绩之外,需要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多样化。任何教育制度都不会绝对完美,现阶段的高考制度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防疫、抗洪等特殊背景下,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参加高考,这无疑是对社会各方面应急能力的一次考验。高考前夕,金和县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洪水淹没了低洼处的房屋,却拦不住寒窗苦读的考生们勇敢追梦的脚步。这不只是学生们的“大考”,更是金和县和社会面临的一次“大考”。大雨倾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撑起责任的大伞。护考队伍中有教育工作者,还有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热心群众等等。他们为考生提供强大的保障,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展现了面对突发事件同舟共济的大爱与大义。排除万难,风雨守护,“大考”下的坚韧生命力书写着万众一心的时代精神。

学生们历经重重考验,撑过种种磨难,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考”。整个过程中从“我”变成“我们”,万千“小我”成就了“大我”,体现了从国家到地方,再到每个家庭、个体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展现了全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