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白头不相离

□李秋志

去年春天,有一对比麻雀稍大,头上长出一圈白毛儿的鸟,天天飞进我家院子。它俩在柿子树很低的位置,筑了一座微小的巢,抬头一伸手,就能轻而易举地够到。

家里人并没有惊扰这对恩爱小鸟。每天早上,两只鸟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一唱一和,那愉悦的声音非常好听。有段时间,家里人并未注意它们的行动,竟然孵出了四只小鸟,一个个张着嫩嫩的小嘴儿,毫无顾忌地喳喳浅叫。又过了十几天,三只大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能张起日渐强硬的翅膀,稳稳当当地飞远了。剩下的那只小家伙,还没有足够的力气,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其他鸟儿展翅高飞。入伙捣乱的资格被剥夺了,只能肢体柔软地站在树枝上,张开小嘴儿,等大鸟喂食。

一天傍晚,两位朋友来家中做客,看着这么低的鸟巢,都笑话这对鸟不会做窝。有个朋友还轻轻晃了晃那根树枝。这时,两只大鸟不知从哪儿飞了回来,高声叫着,围着客人们使劲儿地扑棱翅膀,好像隐藏着报复的敌意。大家赶紧知趣地躲开,鸟儿们才肯罢休。

这几只鸟名叫白头翁,据说,它们的智商相对较高。所谓“白头”,一指貌相,二指脾气。它们的品性倔强,常为其他人妄图伤害自己而怒火朝天,试图拼命。看来,迷恋鸟类必须掌握它们的涵养与本性,要不然,怎么解释“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呢?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一方面迷恋书法文墨,另一方面待见白鹅,为了一直被人烹饪的白鹅,他竟然“叹息弥日”。北宋“隐逸诗人”林逋,不但写诗,而且爱鹤,因此,才留下了“梅妻鹤子”的典故。此外,苏东坡更喜欢家里的各种鸟类,他在《东坡杂记》当中,替母亲武阳君喜爱的鸟类说话:“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

白头翁,学名叫作“白头鹎”,多活跃在长江以南,当然,黄河流域依然能见得到,只是群体弱小,家族不够庞大罢了。这种鸟生性活泼,不怕生人,喜欢在林地或农田捕食虫子,常结群于果树上活动,在较低的树上筑巢栖息。其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极为醒目,故名“白头翁”。此外,恐怕还说明它们脾气倔强、寿数颇高吧。

难怪白头翁抢走了“鸟类寿星”的名号,世人往往联想起“人生易老天难老”的诗词慨叹,甚至顿生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感慨。唐朝著名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道:“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另一位唐朝诗人陈子昂也在自家诗作当中写道:“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显然,与刘诗有异曲同工之义。宋朝诗人陆游在《园中偶题》中写道:“春深无处不春风,数树桃花乃尔红。莺蝶纷纷自常事,不应也著白头翁。”元朝诗人杨维桢在《白头翁》诗中写道:“疏蔓短于蓬,卑栖怯晚风。只缘头白早,无处入芳丛。”民间,还有“年少莫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的谚语,教导年轻人尊老敬贤。

此外,白头翁也称吉祥鸟和爱情鸟。这种鸟类还常被赋予“白头偕老”的寓意,表达男女爱情历久弥新。世人对夫妻恩爱一生的憧憬,经常借着白头翁的形象表达出来,让白头翁成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象征。正如汉朝乐府古辞《白头吟》所吟唱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想不到,“白头不相离”早就变成永生永世的爱情祈祷了。

2018-03-16 1 1 河北日报 c57576.html 1 白头不相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