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知与行

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李玉峰 左俊楠 董莎莎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不仅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关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我国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发展学前教育作出规划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入园儿童1791.40万人,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也要看到,学前教育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是一个明显短板。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为每个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本专科层次培养规模及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贯彻中央部署、适应社会对高起点师资的需求,近年来,很多师范类院校、部分职业类院校或具有师范类招生方向的综合高校,都新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对于新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各类院校来说,更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职责使命,需要根据目标任务,面向社会需求,找准学前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评价一个专业合格与否的总纲,具有统领和引导意义。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有助于解决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的相适应问题。依据预期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定位相应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计,是被普遍认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就要在分析期望学生形成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毕业生将来从事的专业领域范畴、本校专业面向的地域等因素基础上,结合幼儿教育发展、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进行综合考量和合理定位,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内容与过程,是达成毕业要求的支撑系统。2012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它既是幼儿园教师准入、考核、培训等工作的依据,又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要求“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幼儿教师是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专门人才,鉴于幼儿教师的特点,其教育课程应坚持实践取向。提倡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不是弱化理论课程价值,而是倡导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解释、反思与发展,达到理论与实践兼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模式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客观上要求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加强高校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建设,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从实际看,一些高校新建学前教育专业较难引进高层次新教师,加之自身发展历史短、招生大幅增长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水平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此外,教学条件如专业技能训练条件、实验条件、教学方法手段、实践基地水平等,亦是影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要切实补齐这些短板,尤其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从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标准。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选配机制,吸引和鼓励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从事或参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考核测评体系,完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体系,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筑牢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2021-05-14 □李玉峰 左俊楠 董莎莎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84857.html 1 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enpproperty-->